童培俊 上海心橋教育機構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
一、什么是順從
以往順從的含義是,教師和父母告訴兒童做什么,兒童就去做什么,這是傳統(tǒng)教育中的順從。在蒙特梭利教育中,順從就是這樣一種感覺:榮耀和快樂。意志是服從的基礎,先有意志后有服從。幼兒期是形成意志的關鍵期,兒童都在學著依自己的能力遵守規(guī)則,當規(guī)則難度太大,兒童沒有能力遵守時,強迫兒童就會帶來我們意想不到的惡果。順從才是兒童的正常狀態(tài)。當兒童不順從的時候,正是他沒有能力順從的時候,那是他的意志力沒有完善。
二、順從的三個階段
第一個階段是,兒童有時順從,但并非時時如此,在這個階段里,順從與不順從是相互交織的。這可能給你留下“任性”的印象。我們的很多孩子回家以后的表現(xiàn)令父母頭痛:“唉!這個教育不行,我們的孩子才去了一兩個月,回家已經任性得不行了。”
第二個階段是,兒童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導致障礙,如果兒童具備了這種能力,做起事來就不會有障礙。比如說,他端水,能夠控制自己的手和身體,使水杯里的水不灑出來,她就沒有障礙,這種能力一旦建立起來,教師或家長請他幫忙時,他會快樂而興奮地去做,他在這個時候就能順從,以便在真實地生活中檢驗自己的能力。這樣她的能力就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,這是他邁向順從之路的一大步。
第三個階段,兒童會渴望順從,這時順從只是轉向他認為優(yōu)秀的人。他突然發(fā)現(xiàn)能夠從這個優(yōu)秀的人那兒獲得指導,獲得幫助,從而產生了新的熱情,變得渴望順從了。當人達到某種狀態(tài)的時候,順從便成了一種渴望。兒童已經意識到教師能夠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,他對自己說:“因而她能使我變得與她一樣聰明?!碑攦和幸惶旌鋈徽J識到一個成人的能力超出他的時候,他就愿意順從了,這就是生活。蒙特梭利說,順從應為人類社會帶來益處,若沒有順從,社會生活就會變得雜亂無章。
三、兒童在三個階段中的現(xiàn)象
第一個階段的表現(xiàn):兒童與否同他具備的能力有關,所以判斷孩子是否順從地時候,我們必須與兒童現(xiàn)有的能力聯(lián)系起來判斷。蒙特梭利認為,兒童在零至三歲以前是不可能順從的。這個時候,怎樣讓他順從呢?比如說,他這時想玩水,你告訴他:“好,去玩水?!彼@個時候地本能沖動與你的命令正好一致,他順從你,如果不一致,兒童就絕不會順從你。他根本聽不明白你所講的,除非懲罰代替了說教而使兒童恐懼,他才會順從。蒙特梭利說,必須了解兒童已經達到了什么發(fā)展階段。兒童在三歲以前是不可能順從的,除非他接受的命令和他的沖動相一致。
三歲以前是兒童個性發(fā)展的重要階段,蒙特梭利說,三歲以后,在幼兒能夠順從以前,他肯定已經發(fā)展了某種品質,他不可能突然就按另一個人的意志行動,也不可能一夜之間就能理解我們要求他所做的事情。在這三年中,兒童是通過活動,在事物中緩慢地形成他地內在品質的。品質只有牢固建立以后,才能為兒童意志所運用。我們知道,許多孩子到了一定場合,是不遵守公共秩序的。兒童爬椅子,一方面是他需要練習攀高爬低,另一方面因為他太小而需要站立起來觀看,這時你不能也無法要求他不這樣做。但隨著年齡的增長,兒童的觀察會幫助兒童建立一種秩序:在一個正式的、高雅的地方,我不能夠再這樣做。如果你不訓斥他,而是提醒他、寬容他,給他時間觀察和自我調整,他就會發(fā)現(xiàn)這種規(guī)則,然后他會試著去做,雖然有時成功,有時失敗,但都沒有關系,兒童會慢慢養(yǎng)成一種習慣,也就是蒙特梭利所說的習德。當這種習慣一旦鞏固下來,他就會為兒童服務,也就是說,這種習德就能為兒童的意志所用。所以作為家長要從不罵孩子,只是不斷提醒孩子。這樣兒童在任何地方,都會把握好尺度。
第二個階段的表現(xiàn):就是在一次執(zhí)行命令中,他可能成功,但下一次就不一定成功,兒童做事情都是這樣的。比如說,他要把水灌進瓶子里,他第一次灌的時候,可能成功,一次就灌進去了,但是,第二次灌的時候可能不成功,這個時候,我們成人應該不去管他,兒童恰恰是通過灌水來控制他的手,所有成功的前面階段必然是不成功,每一次的不成功都刺激兒童重新再做一遍,這反復的過程鍛煉了兒童的能力。兒童通過自發(fā)的反復練習,能力被固定了,兒童就這樣固定和掌握自己的一切,做起事來就不會有障礙。
還有一次,當孩子想吃玉米,就問我:“玉米是什么?”我說:“玉米就是一粒一粒的,這么長的一個植物果實?!憋@然“植物”這個概念她不懂,她又問:“植物是什么?”結果,我就硬是沒有給她講情“玉米”是什么,她跑去問另一位朋友:“玉米是什么?”朋友說:“玉米跟茄子一樣,是一種可以吃的東西。”然后她就明白了:“啊,我知道了?!迸笥延妙惐鹊姆椒?,使她掌握了這個詞語,從這里我也想到兒童學詞匯、學語言的情形。很多成人對兒童講這個講那個,講得有多又復雜,孩子越聽越糊涂。顯然,兒童必須通過現(xiàn)實中的實物去掌握基本詞匯,等這類詞匯達到了一定的量時才可以用詞句解詞,用圖片、類比等東西解詞,就像詞典那樣。
第三個階段的表現(xiàn):蒙特梭利自己舉了一個靜坐的例子。她說:“只有在場的所有人都樂意時,才可能達到完全的安靜,哪怕只有一個人也能打破它。”比如,每次接力賽的時候,我們的孩子跑到半路,突然發(fā)現(xiàn)一個警察跟一個人說話,他就可能停下來,拿著接力棒觀察警察說話,直到那個警察說完走了,這個孩子才接著跑起來,把接力棒傳給另一個孩子。這是我們的老師就會急得大叫:“快跑呀!跑呀!”但孩子們不急,就是站著不動,新來的老師就說他們沒有集體榮譽感。蒙特梭利認為,那是因為兒童的注意力沒有放在賽跑上。即使那個警察不出現(xiàn),那個小孩子也不能達到那種狀態(tài)。當兒童能夠達到順從這個狀態(tài)的時候,他會發(fā)現(xiàn),若一個人破壞了這個狀態(tài),整個氛圍、整個環(huán)境就會受影響。
兒童在漫長的頭六年不斷按自己的心智發(fā)展、并建立相當?shù)哪芰螅_始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(guī)律,并且開始順從這種規(guī)律,第三個階段的順從就建立了:順從真理。蒙特梭利講,順從是意志發(fā)展的最后階段,兒童達到的順從水平如此之高,因而最終成為成人的榜樣。